“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集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
图为:无忧志愿者张福彩
我叫张福彩,今年72岁,是一名退休教师。2013年,加入汶川大同“我爱我家”威州志愿分队,先后担任威州分队志愿者队长、威州镇体操队队长。在志愿服务的8年过程中以“我的家园我建设,我的家园我爱护”和“我为汶川,汶川为我;身为汶川人,乐在汶川中”为宗旨,奉献他人,作出贡献。
我的志愿服务得到了民政局领导、大同社工、服务对象和志愿者姐妹的好评。先后获得“最美志愿者”、“优秀志愿者”称号。同时,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对我自身的行为以及意识也有了深刻的变化,让我的无忧志愿服务之旅,也变得更加精彩。
以“爱”之名,让无忧志愿服务底色更有力
自2013年加入汶川大同“我爱我家”志愿者队伍以来,每次看到汶川大同社工的那种细心、耐心、无私奉献的精神,总能激发我加入志愿者的动力。在刚开始,我认为志愿者就是多做善事、好事,为社会尽一点绵薄之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但8年的志愿服务,我深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志愿者,不仅仅是完成简单的志愿服务工作,还需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跟党委政府的步伐。遵守志愿者的相关规则,与服务对象保持距离,注意“移情”和“反移情”。
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持续提高自身的服务“软实力”。在社工不断地培训和督导下,我已经掌握了如何与受助人进行有效的交流、拍照、紧急情况下的急救技巧。理解了“活到老、学到老”的深刻含义。
图为:无忧志愿者张福彩针对培训进行分享
以“爱”之名,让无忧城所遇之处皆是温暖
自2013年加入志愿者以来,在汶川大同社工的带领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无忧志愿服务活动,为辖区附近的孤寡、贫困、独居老人和留守困境儿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截止目前,先后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近300场次,服务社区居民上3000余人;服务孤寡、贫困、残疾、独居老人近100人。
为了让无忧志愿服务成为常态化,让服务对象能持续得到无忧志愿者和社工的服务,在汶川大同社工的带领下,我们开展了“1小时幸福时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
组建了一支“多对一”志愿服务队,定期向桑坪社区、南桥社区两个辖区中有需要孤寡、贫困、残疾、独居老人提供精神慰藉、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为老人检测血压、送老人医院就医)等服务。在我的无忧志愿服务历程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对特殊老人曾大姐的服务。
图为:无忧志愿者为服务对象整理家务卫生
她有一个患精神病的儿子,三十多岁,身高在1米78左右,体重180斤左右,体格健壮,每次发病时,就会经常打骂曾大姐。
还记得,那是我们去家里探访,刚好遇到她儿子在殴打她,她被打得很严重,差点勒断了她的喉咙,我们两个义工都没能拦住他,后来我们就联系了汶川大同社工。社工立即联系社区、民政局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最终在多方的支持、联系、引导下,把她儿子送到了精神病医院。
曾大姐儿子刚进精神病医院,曾大姐还有些不适应,经常以泪洗面,身体也开始消瘦了起来。于是我们就从最开始的一周一次变为一周两次,前往家中探望。和她一起干家务活、聊天、晒太阳。在社工和我们的陪伴和引导下,曾大姐逐渐从思恋儿子的漩涡中走出来,心情也变得开朗了很多。
看到曾大姐有了改变,于是就邀请她和我们一起去开展志愿服务。她现在不光接受志愿者的服务,而且有时还为我们志愿者服务。一名与曾大姐邻近的志愿者姐妹说:“平时我们一起出去买菜,她都会主动帮我提菜,心情不好的时候还逗我开心,鼓励我,我感觉她都成为服务我的志愿者了”。
图为:无忧志愿者帮服务对象准备午餐
曾大姐的转变,让社工和参与服务的志愿者更加肯定了服务成果,自豪感油然而生。无忧汶川城,所遇之处皆是温暖。
以“爱”之名,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志愿服务不仅是需要奉献自己的时间和力量,更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朝着一个目标奋斗,守护我们共同的无忧汶川。让无忧汶川的阳光,洒满每个角落。
我们的另一名服务对象陈大爷,95岁,老人未婚,膝下无儿无女,孤身一人居住在威州镇南桥社区杨柳水岸。他是一位在抗日战争中服役的老兵,是原国民党71军88师263团迫击炮连少尉排长。解放战争结束后,曾长期在阿坝州监狱服刑,后转为阿坝州退休职工。我们于2015年开始为陈大爷提供“多对一”服务。
还记得我们初次认识陈大爷时,大同社工赵文艳把我们带到他家。我们到了他的家里,看到他家的环境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同时因为他马桶堵了,厕所又脏又臭,现在我回想起那个画面,心里都不舒服。
随后在大同社工赵文艳的带领下,我们就开始帮他打扫卫生,社工赵文艳还亲自帮他掏通厕所。当时我都很惊讶,一个年轻貌美的小女生,为了一个陌生人,竟然可以不怕脏、不怕臭。她的所作所为对我后来的志愿服务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图为:无忧志愿者为服务对象整理家务卫生 (2)
在为陈大爷提供了长达6年的定期“多对一”的社工和志愿服务,在服务期间,通过社工以及我们自身的资源优势,为陈大爷改造坐便器、购买电视机、厨房电器、房间(床),安装了护栏,改善了家里的电线路供电问题,协助老人办理了工资卡,解决了工资发放问,还为老人提供打扫卫生、买菜、缝补衣服等居家服务;在老人生病时提供就医陪护服务,义务做餐送餐,照顾他输液,让他安心养病。
陈大爷还说他的眼睛一直存在视力模糊的情况,得知此情况后,社工通过链接四川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的资源,前往宜宾为老年人进行眼科手术等服务。
图为:社工赵文艳和无忧志愿者陪同陈大爷就医现场
直到2021年2月,他告诉社工及志愿者,说要在外甥的亲戚家里住一段时间,志愿服务可以暂时搁置。他还说,你们的志愿者行为我都看在眼中,记在心里。我也希望能和大家一样,回馈社会。
如果我因为身体原因去世了,请将我的电视机捐赠给有需要的人。是社工和志愿者的服务,使他的晚年生活有人照顾,更有意义。陈大爷离开汶川的两个月后,就在遂宁病逝了。
以“爱”之名,争做“雷锋”代言人
作为一名资深无忧志愿者,不但服务于老人阶层的各类人群,更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和服务。
在为困难留守儿童提供服务方面,通过汶川大同社工开展的“圆梦微心愿”的公益活动,我利用自己的力量,发动和影响身边的家庭、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微心愿的领取行动中。
同时,我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一些困难的孩子们购买了一些鞋和其他生活用品。当与社工一起去到家里送给他们时,那些孩子十分高兴,看到他们灿烂的笑容,我心里也很开心。
图为:无忧志愿者张福彩将购买的“心愿”送到小朋友的手中
在疫情防控期间,跟随大同社工、南桥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去打扫州干休所卫生、跟随桑坪社区工作人员去到桑坪社区各个商铺去宣传疫情期间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由于疫情原因,我们无法做到“多对一”的志愿服务,只能通过电话来进行心理安慰、防疫知识的宣传,以及在疫情防控中应做的事情,让服务对象安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一股积极暖心的力量。
图为:无忧志愿者张福彩通过线上方式宣传疫情防控并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
以“爱”之名,夕阳之花因爱而绽放
在志愿服务之余,我还组建了一支体操队,带领五十名年均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天早上和晚上在一小后面做健康体操,锻炼身体。大家一起拉拉家常、做做体操,丰富了我们的晚年生活。
去年,体操队有一个老姐妹在和我们聊天的时候突然晕倒了,好在体操队的几位姐妹就在一旁,有经验的姐妹赶忙做急救措施,有的忙着打120,有的通知她的儿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把她安全地送到医院。
经医生检查后,发现是脑梗阻,需要转院去成都治疗,大家知道她经济困难就慷慨解囊,纷纷拿出自己唯有不多的零花钱,凑齐了两千多元,为她缓解经济压力,让她安心治病。她回家后,我们也到她家里看望她,陪她聊天,开导她的情绪。她说,还好有我们在身边,做了紧急处理,要不是我们及时处理,她就有生命危险了。
图为:无忧志愿者张福彩带领老人做手指操
或许许多人会觉得,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在服务了8年之后,我便有了不同的想法。要做一件简单的事情很简单,但是,把一件简单的事情一直坚持地做下去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更重要的是志愿者当以爱心为前提,服务社会,帮助他人,不流于形式,而要发自内心,用真心去关爱需要的人群,哪怕是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关爱的手势,都能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因为爱心更具有魅力!
以“爱”之名,心承暖阳不负韶光
爱心是一种原动力,它能催化,能燃烧,能把生活中的所有烦恼都烧成灰烬,把它变成克服困难的力量,使人过上轻松快乐的生活。
在进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在爱心的滋润下,随时随地地用爱鞭策着自己,厚德载物。在社会生活中传递正能量,把我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加美好。
图为:无忧志愿者张福彩分享志愿感受